今天是: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名师工作室 > 陈明珩工作室 > 教海拾贝
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
编辑日期:2014-9-30  发稿人:陈明珩  阅读次数:次  [ 关 闭 ]
生活处处有语文    语文无处不生活
爱游戏入口  何艺
 
    苏教版有篇课文叫《孔子游春》,写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,谈论对“水”的认识,教育弟子该怎样做人。虽然是春游,却是一堂别致的课,把课堂搬到了大自然中。这与今天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提倡的“大语文观”不谋而合。
  什么是“大语文观”呢?“大语文观”是“大语文教育”的简称。“大语文教育”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、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。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
为轴心,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、延展,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、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,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,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、发展智力素质和非
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,把读、写、听、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,使学生接受全面的、整体的、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。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,是“大语文教育”思想的精髓。
    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也明确提出:“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,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,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。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,
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因而,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,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。”它生动的告诉我们: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,要在大量“活”的情境中学
“活”的语文。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、放开手脚,把语文学习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之中。
    一、生活处处皆语文
    “双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是古代读书人的生动写照。到今天,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的学子们仍走不出这一模式。“头悬梁、锥刺股”成了所谓“刻苦学习”的典范。那么,是不是这样专心读书就一定能获得高深的学问呢?好像并不如此。大诗人李白的许多名诗都是他游历各地写就的,其意境远非坐在书塾里能想象出来的。而顾宪成的那副对联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更是生动的反映出其心境。看来,真正有学识的人应是放眼四海的人。
    1.留心观察乐趣多。
    我们身边的环境日益新鲜,媒体日益丰富,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。走在大街上,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灯箱广告等等,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。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“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,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。逛马路,马路旁边的广告牌;买东西,附带的说明书,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”。因此逛街、散步时,看电视,读报纸时,还有去商场、超市购物,去山南海北旅游,坐汽车、火车或轮船时.....处处都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。这样,慢慢地,孩子不但会扩大识字量,还会养成一个注意随时学习的习惯。例如: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,如“咳不容缓”、“使用蓝天六必治,让您牙口无炎”等等,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,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,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。这样,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,养成写规范字,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,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,说服他人的能力。
    2.课外阅读促积累。
    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大量的阅读才能明白语文中的奥秘。而相对于有限的教材来讲,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。古人云: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问语文学得好的人,大多都是课外看书看得比较多的人。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、入不敷出的矛盾,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,如对五六年级的要求是“背诵优秀诗文60篇(段),利用图书馆、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。扩展自己的阅读面,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。”可见,课外阅读分量很大,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却感觉茫然,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。
   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,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。因此,布置的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:  课前布置阅读。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,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,相反或相关的内容,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。如教《兵马俑》前,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兵马俑的图文,使他们对兵马俑有一定的了解,并在课内提供机会,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、介绍。这样,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,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,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,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,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。课后推荐读物。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,以求“得法于课内,得益于课外”。在学习冰心的《只拣儿童多处寻》,冯骥才的《珍珠鸟》后,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。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,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,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,以拓展视野,丰富知识。  
生活中的语文处处可见,它源于生活,用于生活,与生活息息相关,与生活相辅相成。
    二、语文无处不生活
    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实践是语文的生命,语文能力的形成,依赖于主体的事必躬亲,靠老师讲是讲不出学生的语文能力来的。夸美纽斯说过“一切语文,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。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,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。鉴于此,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,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,让语文教学“生活化”。
    1.开放让教学贴近生活。
    要使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起来,我们首先要开放思想,树立课堂教学就是生活的理念,不故意设套,不死搬教学设计,不限制学生的思想,让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自然的原生态,还语文生活本来面目。其次要开放时空,教师要努力打通课内外、校内外、学科间的联系,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有效连接。第三要开放文本,文本不再仅仅是通常意义的教材,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对话甚至是肢体语言。最后要开放评价,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,没有标准答案,没有优差之分,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评价。
    2.平等让学生人人参与。
    实施生活化教学,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,感觉语文学习离不开他(她),也就感觉到了被重视的快乐。课堂不再是好学生的表演场,这里能让率真的学生动起来,让自卑的心灵醒过来,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,让每朵思维火花燃起来。这样,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,成为学生释放能量、探索创新的最佳场所。
    3.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。
  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。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,是最有效的内驱力,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,它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条件。如在识字教学中,教师根据每篇课文总有一些难于掌握的生字这一特点,让学生自己选择2—3个最难的字,课前在家里做成“难字卡”,学生兴趣非常浓,人人乐于动手,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,做出的难字卡丰富多样,有“图解字”、“物配字”、“字比字”等等,上课时全班广泛交流,个个当小老师,在活动中,游戏中自然突破了难认字。教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,在活动中积极动手做一做,学生乐学、乐做,最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。
    4.让学习活动贯穿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。
    教学中,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交际情景,如针对有些学生特别爱买学校门口摊点零食的情况,组织“该不该买三无食品”的讨论;让学生为创建“文明班”提出自己的意见;组织课外读物介绍,评选喜爱的课外书;故事擂台赛;成语接龙;佳节表真情等交际活动,以看导说,以话促说,以演激说,让学生在口语实践过程中,提高口语交际能力。
    三、大语文观下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。
首先,要做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,每天关注新闻,关注时事政治,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去关注。 其次,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,给自己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表,并督促自己每天坚持做到;读书看报时事报导;美食运动保健康;购物逛街领略时尚;出去走走四处跑跑。再次,要善于总结经验,又善于创新,既要勤学好问又能吃苦耐劳,认准方向,苦练基本功,永不言输。最后,要有把语文与生活链接的意识与敏感。教师要教会孩子感受生活,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快乐,感悟生活的真谛。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活,善于提供生活素材,让其享受生活的甘甜。
       课堂小天地,生活大课堂。生活处处皆语文,语文时时现生活。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,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,获得各色人生经验,品位各色别样人生。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,自由地飞翔。
   

Copyright © 2014 版权所有:爱游戏入口 All rights reserved.
皖ICP备07503230号 访问人次: 技术支持:龙讯科技